查看原文
其他

保险业:刺激需求与创造供给

Huister 小城不小 2022-08-06

小城不小,大城不大。希望通过小城故事,一起去感悟所谓的“小成”与“大成”。

 

保险业:刺激需求与创造供给

 

2019年,乃至未来,保险业将何去何从,也许只要回到经济学,回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,我们才能找到答案。本期聚焦“刺激需求”与“创造供给”。

 

经济主体是需求与供给的统一,不能离开供给谈需求,也不能离开需求谈供给。目前国内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保险增长的根源在于无效供给过剩,有效供给不足;同时,国内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保险增长的根源在于无效需求被激发,有效需求未被满足。这就是中国保险业目前面临的“双不足”问题。

 

中国保险供求存在“双不足”问题,即保险供给不足,保险需求也不足。中国保险市场经营主体面临双重压力,既要增加供给,又要激发需求。过往的中国保险市场,发展的引擎主要是增加保险供给,以此拉动保费收入总量的增加,实现保险规模的扩大。加之选择保险供给拉动发展的动机,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保险需求,而是为了扩大保险的市场规模,其结果是保险市场内部结构失衡,保险供给不足,保险需求也不足。因此,中国保险既需要刺激需求,又需要创造供给。

 

解决中国保险业“供给不足”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调整保险产业结构、业务机构、机构结构,促进技术和制度创新,以启动和创造有效供给,同时完善市场机制,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。

 

解决中国保险业“需求不足”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认清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,创新保险产品的保障、服务内容,改善现有保险产品内在缺陷,根除打着保险牌子行投资之实的做法,从推销保险向保险专业化服务转变,真正做到“一人一保险,一家一保险”。

 

凯恩斯主义强调刺激需求,用通货膨胀来达到目标。米塞斯说“通货膨胀是把石头变成面包”。奥地利学派派强调的是创造供给,奥地利学派先驱萨伊说“供给创造需求”,也就是萨伊定理,大家都熟悉。它的另外一个表述是“要得到,得先生产”。显然

 

如何理解“双不足(贫穷)”?不足(贫穷)是没有能力创造“供给”的问题;不足(贫穷)又是没有方法刺激“需求”的问题;这显然是一个“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”的问题。

 

回到经济学,回到保险的本质,无论是保险机构,还是保险消费者,我们都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。保险业本质上是竞争性服务业。保险业和保险市场具有三大职能。

 

一是有效配置资源。我国储蓄率高,一边是风险消费者、一边是风险投资者,如何把巨大的风险转换为保险产品,配置在各种金融产品上,这是保险业配置资源的重要内容。

 

二是管理风险。保险市场一个重要的职能是管理风险,主要通过风机分散和风险融资提供各种保险产品来进行风险管理。保险市场需要不断进行风险量化、进行准确的定价,通过保险产品完成风险的管理。

 

三是提供保险服务,服务于居民和企业。保险服务大部分都和配置资产和管理风险有关,前面已经讲了。这里我想强调的是,专业的保险服务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节约时间。可以用节约的时间来衡量保险服务效率的提高。

 

我给大家举个例子,20年以前,我们购买保险必须面对面的出单,可能要花半天的时间;10年以前,一些建议保险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出单,繁琐的流程大概要花一个小时;今天,我们购买大多数保险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移动支付,只花5分钟。这些时间的节约说明保险服务的效率大大提高。这些时间的节约如同在餐馆吃饭比自己做饭节约时间,出去买衣服比自己做衣服节约时间在道理和性质上是一样的。所以,保险本质上是竞争性的服务业。

 

保险要做好以上三个职能,就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。


一方面,保险机构要通过业务、产品、服务等创新,增加保险有效供给,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收入差异化、个性化的保险服务需求。


另一方面,保险消费者要主动学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保险消费的经验,在保险产品选择、组合等方面有专业的判断能力。

 

这就是中国保险业的“双不足”问题,更是中国保险业认知水平待“双提高”问题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